《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一、课程性质与建设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核心任务是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需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同时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
根据课程的性质,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建设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并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等软件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及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通过计算机科学思想及其人文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驱动”为指导,通过精选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案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实践,实现真正意义的计算机基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教育。
(二)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该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是:打好基础,面向应用,模块化,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以基础宽泛、应用具体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通过体现任务驱动的课件组织教学。
1.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训练学生在计算机综合应用方面的职业技能。
2.两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两种职业能力:用计算机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信息搜索处理能力。
3.三个教学步骤:提出问题、找出方案、解决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找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了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精选教材及实训内容
我们选取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程》作为我们的教材。该教材遵循“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文字精炼,案例丰富,实用性强,是非常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实用教材。并组织教师在大量教学实践和一些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配套的实训内容,来加强学生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5大模块,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 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知识等内容。每个教学模块都有配套的案例和实训,以一系列来自实际应用中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本课程总学时为10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52课时,实训48课时,机动2课时。
(三) 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教材遵循“任务式驱动”教学模式,在讲解实际案例的同时,将案例中出现的各个知识点作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高效的掌握基础应用技能。
课程组教师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编写出内容详实的教案,以及与教案配套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指导等教学相关资料,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符合课程设计要求,能够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建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平台,提供《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资料,以满足学生课后复习和提高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学生实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领域,按照不同的应用模块,根据具体应用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努力将理论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意在强化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引导、讨论启发、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性,以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
(三)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资源,注重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学校已建设校园网,校园网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教学大纲、习题与测试等都挂在校园网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答疑与辅导,资料的查找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
五、实践条件
(一)加强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建设
学校现有计算机1100多台,各种功能的学生微机室共计19个。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计算机实训中心,为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系统实现广播教学,教师演示操作步骤,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可立刻进行实训操作。教师还可以利用该系统完成个别辅导、学生演示、教学资料分发和作业回收等操作。学校计算机中心每天下午课余活动时间对全校学生开放,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教师随时答疑解惑,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二)积极建设与利用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有利于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我校一贯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与苏州华硕电脑公司、三星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芜湖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传众广告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六、特色与创新
(一)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1、教学内容模块化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每个模块的学习都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以胜任本职业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课程综合化设置等要求。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采用电子文稿、大屏幕多媒体演示等各种先进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提高本课程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度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企业的需求。课程组教师多次赴我省及周边地区相关计算机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据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邀请计算机行业或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课程组教师一起,进一步分析各知识点,虚心听取企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充分论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使之更符合企业需要。
七、教学效果
本门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在技能大赛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校外专家评价意见
安徽科技学院庄锁发、徐精明教授评价意见:
该课程能够根据中职学校教学的特点,建立了较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该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二)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意见
安徽泛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蚌埠市星理想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评价意见:
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中,与企业密切合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技术实用性,强调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职业学校同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三)学生评价意见
在蚌埠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文字处理及办公自动化》项目一等奖的蔡灿和曹贵阳同学评价:
教材通俗易懂,并且配有很多相应练习,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老师重视教与学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使我们能较好地体会到学与用,更有利于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其次,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引导我们通过思考来增强和巩固本门课程及相关知识,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这让我们终身受益。
以上是我对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设计情况的介绍。我们深知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及时总结,努力提高和完善该门课程。